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印度人力車讓我學會的一堂課


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有一種非常特別的交通工具-人力車
顧名思義,是靠人力拉的交通工具
沒有汽車引擎、沒有馬達電力,只有印度人的勞力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在印度旅行難以理解的事

在印度旅行時你一定聽過一句話,"Welcome to Incredible India ".
印度這個瘋狂的國度充滿了超乎你想像範圍
任何你認為不可能發生或是不合邏輯的事情都可能會成真
也因為如此  每年前往印度的旅客逐年上升
儘管如此  即使你去過印度了 
你真的覺得你了解印度嗎? 
還是像我一樣  對印度充滿了許多好奇與想像

印度 難以理解事情之一 【印度的熱茶】
印度明明很熱,走在街頭上頂著超過四十度的溫度時,
如果這時候可以來一杯解渴的可樂或是雪碧肯定舒暢無比
但為什麼印度人偏愛喝熱的印度奶茶
為什麼??
一開始覺得很詭異,於是我問了印度人
他說 

" 喝熱茶可以讓體溫升高,體溫升高後和外面炎熱的天氣溫度接近後,就不會覺得熱了 ''

乍聽之下好像有道理
但仔細想一想,體溫升高不是會覺得更熱嗎.......
印度人說的原因根本就是謬論
如果這道理行得通
那在北極或南極等極冷的地區不就喝冰水比較不會凍死...
在非洲快被烤乾時喝熱茶就可以得救....

在印度旅行一陣子後,常和印度人一起站在路邊喝熱印度奶茶
默默觀察瘋狂的印度人在喝茶時的舉動
平常開車很猛的嘟嘟車司機喝茶時似乎平靜了不少
商店的印度老闆喝茶時變得沉默一點
偶爾還是會問你要不要買東西 還不忘提高價格
而旅客喝茶時 躲在陰涼處下和印度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
漸漸卸下了對印度的防衛心

當心理靜下來後 身體也沒那麼熱了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背包客的真實模樣 歸來篇


我必須說,這篇的所有體驗是非常隱私且個人的,但常常在很多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所有旅行歸來的人逐漸發酵著相同的症狀,以為是自己才有的旅行歸來後的感觸,直到某個人意外的提起才發現「原來你也有這樣的感覺…..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人生的履歷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打工度假一年回來後,面臨到現實生活的問題開始重新踏入職場,再次像社會新鮮人一樣重新面試找工作時,面試主管或是HR把你的履歷左翻右看後,問了你一句:「你空白的這一年去做了什麼?

    於是過去那段旅行或是海外打工的經歷又會被重新被拿出來檢視,如果運氣好遇到可以認同的面試官,或許還可以有加分作用證明那段日子不完全是徒勞無功;但如果運氣不好,面試官的價值觀是站在不認同的立場上,儘管面試表現得再優秀也改變不了面試官的想法。
    當你再次面臨這些諸如此類的質疑時,似乎不是用「我是去追求我的夢想」或是「出國那一年我學到很多」這些理由就可以搪塞過去,尤其是對年紀稍長又拾骨不化的面試官,又或者面試時要考英文而你英文的成績又不是挺好時,更加重了面試官認為你浪費一年的印象。
    但明明你我都知道我們這一年不是浪費時間,我們看見了更多不一樣的事物,我們經歷了更多在舒適圈內看不見的風景,或許我們人生可能不至於因為這一年而有所重大改變,但自己的內心卻知道那些在外地的時光多多少少改變了我們,我們可能英文還是很爛,但卻更敢開口說英文了,我們可能無法說服面試官我們沒有浪費一年的時間,那一年我們也很認真地在體驗生活,但是當經歷一次又一次面試失敗或是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打擊時,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說服自己「我當初決定出國並沒有錯?」。
    人是一種很奇妙的動物,但全世界都在質疑你時,你也會開始懷疑自己。或許在工作的履歷上你不敢填上「打工度假」或是「旅行」這些名詞而選擇讓那段時光空白,但那不一定代表你人生的履歷是空白的,相反的你人生的履歷因為這段曾經被誤認為是空白的時光而變得精采無比。只要不曾後悔,下次在辦公室上班或是面試失敗時,鼓起勇氣告訴自己「好險我人生的履歷很精彩,你們不要太羨慕我!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只剩一個後背包的生活

         最近因為搬家的緣故,幾乎把從小到大累積的東西重新整理歸納,從衣服、日常用品、夏季冬季的衣物到雜七雜八的物品(檯燈、相框、地圖、畢業紀念冊等族繁不及備載),甚至到家電包含電視、風扇、書桌椅等,一件一件的打包、歸類、裝箱、運送、拆箱、歸位。看似簡單的幾個動作卻容易耗上許多時間,有時候猶豫這件衣服要不要丟,或是這本書留著還會不會看,時間就在踟躕中流走,抑或者看到某個東西又回憶起某段故事,時光瞬間倒轉到平行時空裡面,一箱一箱裝箱後呈現在眼前的是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彷彿生活所需是又由這些複雜又沉重的紙箱所組成的。
   一直整理到那個藍色Duter牌子的後背包時才發現,那一年我全部的生活都裝在這個45公升大小的背包裏面。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納書有感


最近因為家裡整修的關係把所有的東西都乾坤大挪移了一遍
當然也翻出了許多陳年的舊書
有些是大學研究所的原文書或是參考書(最右邊)
也有些是一些小說、散文或是理財工作書(中間)
當然也少不了陪伴我長大的漫畫(左邊)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看見比旅行更重要的風景

 「Where do you come from?」廟口徘徊的三個印度少年對我搭訕的第一句話,意外的讓我看見了比起旅行更重要的風景。
  故事發生在印度的菩提迦納(BuddGaya),位於巴特那(PATNA)城南約150公里處,菩提迦納相傳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當然也是佛教徒心中的朝聖地。菩提迦納是個小小的村落,最有名的其中一個景點是各國的佛教寺廟都可以在此看見,越南寺廟、西藏寺廟、甚至台灣廟都有。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愛上緬甸的原因

在亞洲旅行了那麼多個國家後,心中是有幾個自己比較偏愛的國家,緬甸是其中一個國家,開發較晚的緬甸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旅人的關注,雖然旅遊人數還不像鄰近的泰國那麼可觀,但也因為曾經鎖國的那些日子,讓在緬甸旅行與鄰近的泰國、寮國有很大的差異性,不管是背包旅行的方式或技巧,都可以看出緬甸的獨特之處。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騙人的回憶

  回憶,是一種無法比較的過往。
    還記得看完中田裕輔的《不去會死》中,他提到每次尋找世界第一個美景時,總是習慣性地回憶與第一次令人感動的景點來比較,他的自行車環球旅行從美洲開始,第一次令他感到最震撼的景點是瓜地馬拉的蒂卡爾神殿,於是往後的旅行所有世界第一景點都開始與蒂卡爾神殿作比較,到了祕魯的馬丘比丘時他心裡有種期待馬丘比丘可以超蒂卡爾,但卻讓他失望了,甚至之後的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都無發超越第一次看到蒂卡爾神殿的感動,
「所謂的回憶常會脫離現實,逐漸變成幻想,也被理想化了。」中田裕輔後來下的結論。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不刮鬍子的旅行

我永遠都會記得旅行回來那天,在台北捷運站發生的情況。
    剛結束在國外流浪的日子,從桃園機場搭車到台北捷運,當時我鬍子三個月沒刮、頭髮兩個月沒剪、穿著被我縫了好幾次的短褲,卻還是破破爛爛、有點泛黃的白色T-shirt穿在身上,揹著兩個大背包一前一後,有點像流浪漢,但這就是我搭捷運回家的模樣。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背包客的習慣

    每個背包客都有自己旅行的模樣,有些人習慣行程排得很緊湊,行軍式的旅行,有些人則喜歡悠哉地享受在異地的生活,或許跟每個人的個性、旅行時間長短有關,但以下這些背包客的習慣是大家最常看見的

【背包客的習慣 一】聽音樂
    背包客在旅行時會有非常多等待的時間,等待火車、飛機、巴士,當然也會有很多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時候最好打發時間的方法就是:聽音樂,甚至在落後國家旅行時音樂是不可或許的一部分,在印度吵雜、擁擠的列車上,如果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至少還可以擁有自己聆聽音樂的小天地。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背包客的真實模樣

旅人總是給大眾一種浪漫不羈的想像,拋開一切人生勇敢追求夢想的勇氣總是令人羨慕。當你在家看著那些一張張別人分享旅行的照片時,你可知道那些照片的背後所經歷的真實生活,或許是人類習慣偽裝,把旅途上所有不好的、醜陋的面貌隱藏在背後,很少人告訴你旅行時負面的一切,因為那似乎會暗示著他的旅行沒有很精采,但真的是所有的旅行都那麼美好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 住宿的地方

你想像背包客住宿的地方都像這樣,雖然不是很高級的飯店或旅館,但至少住在乾淨舒服青年旅館裡面,可以和世界各國的背包客交流,交換旅遊訊息,分享附近哪裡有便宜的餐廳。
但實際上,你常常你住的會像這樣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美國夢

我很喜歡美國早期這種"美國夢"的概念。
      對於早期在美國開疆闢土的新移民,包含從歐洲移民過來或是本來就在當地被殖民的美國人,只要透過努力工作、創意、技能而可以改善生活條件甚至帶來一定財富,讓在自由經濟開放化的美國進步飛速,成為世界的霸主,有人說美國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美國境內的各種資源豐富,而是美國人對於夢想的追期而奮鬥下的影響,讓其在各方面領域都獨領全球。
      我想這也是台灣和美國教育很大不同的原因,我們是用考試高分或是得到金錢在鼓勵人,而美國用夢想包裝在裡面,夢想比金錢更值得令人追求,也更令人更有動力。
      我還記得在寮國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泛舟的行程,泛舟結束後各國的背包客相約了一起去吃飯,有歐洲人、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當然還有台灣人,酒後三巡後大家開始聊起自己的夢想,其中一個荷蘭人說他想成為一個心理醫生,他已經年近三十了還沒上大學,原因就是他想要存錢去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學念心理系,另外一個美國人的夢想是想成為五星級飯店的專業管理人,他打算旅行結束後到歐洲或是加拿大的飯店從基層做起,接著中國人的夢想是,想要賺到一筆大錢,然後環遊世界,日本人則說他沒有什麼夢想,他只想要可以一直旅行,當時的我在旁邊不敢說話,因為陷入沉思的我,正在想著我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職棒選手,但不知道從什麼就默默地放棄了,接著夢想似乎就被關在潘朵拉的盒子內,不再被打開,大學、研究所、進入公司賺錢,人生就被定型了,那我的夢想呢?跑去哪了,那種對未來的願景而讓人有奮鬥目標的夢,似乎就這樣不見了,如果不是這次的長途旅行,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更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讓我未來想奮鬥的目標。
      這就是我喜歡美國夢的概念,追求的不是完全的資本金錢主義,應該是一種給人做夢的勇氣,讓夢想成為你追求的人生目標,而不是金錢。
      就像少棒隊的小朋友,追求的是達成夢想的驕傲,而不是獲得勝利的榮耀。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學習快樂

        小時候在學校裡,我們開始學習各式各樣的科目,國文、數學、物理、….等,因為這是考試升學必須要會的技能,得到了高分才有機會進入明星學校,國中、高中、甚至大學我們就在這樣的技能下長大,這似乎是很正常、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傳統教育下教導我們必須要做的事,不斷的學習專業科目、不停的考試擠進一流學校,於是得到高分,得到高分後就是快樂,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快樂學習,學習就是建立在得高分的過程中,但真正的人生過程,你快樂嗎?出社會後沒了考試,沒有了得高分的過程,充其量高學歷可以讓你找到一份待遇薪水都不錯的工作,但如何在這份工作中得到快樂?你學會了嗎?快樂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現象,那麼多統計都告訴我們,有錢不一定會快樂,但如何學習快樂卻是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教我們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小時候過得很快樂,那為什麼長大後卻越來越不快樂了?長大後,愈成熟、知識愈多後,不應該是更快樂嗎?但事實卻是相反,但從小到大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得到快樂,似乎快樂是小時候與生俱來,但隨著時間增長會慢慢消失的技能。約翰藍儂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五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快樂是人生的關鍵。上學以後,他們問我長大後的志願夢想是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沒搞清楚題目,我告訴他們是他們沒搞清楚人生。」,我們學會了生存在這世界上謀生的技能後,卻忘記了人生最清楚的方向。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旅行時的自我世界


旅行時,我習慣不帶太多東西,去東南亞時帶著筆記型電腦,後來發現使用電腦的機會很少,又或者說默默地想隔絕網路的世界,隔絕網路連結回原本世界,所以越來越少使用網路,尤其在印度的時候,根本就覺得網路是打擾旅行的原兇,甚至一直到了中國旅行不得不辦手機聯絡當地朋友,也被LINE或是微信的提示聲搞得很怒,後來索性關掉網路,即使都已經浪費錢辦了上網的服務。
       後來想想為什麼,或許跟當初旅行的初衷有關,當初出發旅行時不是胸懷大志的去壯遊,也不是勇敢大聲地說要環遊世界,我出發時沒有太多人知道,大概只有家人和一兩個朋友知道吧。用逃避的心態逃出了台灣的同時,更不希望別人得知我的行蹤,只有定期和家父報平安(有時候超過一個禮拜沒傳訊息回家還會被抱怨),一直到了幾個月後,才開始在臉書上分享一些照片,低調又藏不住的想讓人知道我到了哪裡。但也僅限於分享照片、有趣的旅行故事。
       我還是一直學不會做旅行功課這件事,對我來說最重要是簽證沒問題,可以順利入境,其他的住的、玩的、吃的,我真的很弱智,又或者說很懶惰,所以千萬不要說讓我帶她去玩,我應該會壓力很大的跑走吧。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比較像在流浪,無腦的走動,走到哪算到哪,最常去的景點就是找一個大街或風景,開始發呆,觀察當地人或是旅客,完全地融入自己的小宇宙裡,這大概就是我排斥網路的原因,因為一瞬間就可以把我從十萬八千里的黑洞妄想中拉回到台北的現實生活。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二九歲的台灣年輕人人生

        二十九歲是什麼年紀,代表著差一歲你就要進入而立之年,中華文化的三十而立代表著,你不在年輕了,該成家立業了,不應該遊手好閒的浪費時間,犧牲寶貴的青春去做無意義的事情,尤其當你說出,你要去打工度假的時候,多少的家長會反彈,台灣的與論會告訴你,你即將變成台勞,輸出廉價的勞工給他國使用,而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的政策也必須在三十歲以下,否則你拿不到打工度假的簽證,所以三十歲真的該好好找份工作,放棄你本想做的人生,只為了走向我們傳統價值觀下所規範的人生道路嗎?
        和鄰近的國家相比,日本、韓國的年輕人在海外的年輕人比例比台灣高上許多,台灣出走旅人都已是年近三十,在工作職場上找不到出口,需要退一步讓自己沉澱,所以選擇到海外壯遊,卻在國內受到與論的壓力,被指責為台勞、廉價勞工,但反觀韓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出走,甚至還補助出國的青年人獎金,相關的實習和制度讓我們看了不禁搖搖頭?台灣真的是個不鼓勵做夢的地方?
       不可否認,超過三十歲的人會越來越膽小,尤其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如果超過了三十歲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至沒有穩定的家庭都會被人認為是人生失敗組,所以二十九歲與其說是最靠近三十歲的年紀,不如說是最容易讓人放棄夢想的年紀,夢想很容易向現實低頭,有多少想出國打工度假的年輕人因為接近三十了不敢出走,又或者想做些自己想做的工作,又礙於年紀關係不敢輕易地轉換跑道,不敢離開原本的舒適圈,但卻又日以繼夜地重複自己沒那麼想做的工作。
        在印度旅行時我遇到一個來自英國的背包客,他年紀約莫四十歲了,從日本飛過來旅行,他在日本的滑雪場工作,因為現在是夏天所以也是他的旅行時間,和他深入聊了一下,原來他還在打工度假,他曾經有過正式的工作,但他發現他永遠沒有辦法去環遊世界完成他的夢想,於是他辭掉了正式的工作,開始在世界各地邊旅行、邊工作,夏天在義大利的餐廳幫忙洗碗,冬天飛到日本滑雪場工作,存夠了錢就去旅行,他已經打工度假了好多年了,他說他喜歡現在這樣的生活,他每天都在完成他的夢想,努力地看這個世界,或許等他有一天累了,他會回到英國找份安定的工作,但不是現在,也不是因為超過了三十歲他需要成家立業。原來夢想,本來就不應該被年紀侷限住,超過了三十歲他一樣在環遊世界,在完成他的夢想,沒有因為中華文化的三十而立而失去他的初衷,但我們呢?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媒體是鼓勵作夢的嗎?如果超過了三十歲後,你告訴大家你要去環遊世界,不是懷疑你中了樂透就是懷疑你腦袋有問題。還不如安定的賺錢比較實際,於是夢想就在年紀或是與論的壓力下慢慢的隱藏起來。
         但為什麼呢?如果這是一個鼓勵出走的國家,像韓國或是歐洲壯遊文化,那我們會不會在壯遊回國後充滿養分,讓夢想在自己的國家發光發熱,如果這是一個鼓勵作夢的國家?會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跳脫生活的舒適圈,鼓起勇氣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呢? 二十九歲是放棄夢想的年紀,還是夢想可以起飛的年紀,你可以做主,千萬不要讓年紀成為你夢想的包袱。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環遊亞洲



旅行是從2012年的冬天開始

我開始了將近一年的 ”亞洲” 長途旅行。
從菲律賓為起點,走過東南亞,再飛到印度,從印度進入尼泊爾後,短暫回台灣待了一下又繼續出發去中國,一直到達中國的最北方北極村後,心中才真正的不捨地告訴自己 

『這次的旅行該結束了』。

 
      如果要說這一年的時間讓我最懷念的國家是哪一個? 我會說,我最懷念的不是某幾個國家,我最懷念的是這段完全放空自己的時光,有時候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就只是靜靜地坐在路邊,享受著一個人旅行的快感,看著路上的陌生臉孔在做些什麼,時而想想自己、時而想想過去、時而想想未來,但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放空,什麼也不想地讓自己沉澱了一年。

 

      我沒有做太多的規劃,一星期的旅行可以慎密規劃,一年的旅行怎麼規劃?我在泰國買了兩本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 一本是聖經版東南亞,另一本是被國外背包客說地圖很多錯誤的印度版,我的手機在旅行到緬甸時掉了,從此之後沒有google map可以用,就翻書看地圖,所以不斷的在迷路與找路間度過(印度LP的地圖真的很多錯誤),到後來索性不看地圖了,就在陌生的國度走來走去,有找到住的地方就住一晚,沒找到住的地方就在心裡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就找的到了,有時候找累了不想找了,火車站和睡袋都是我的好朋友,不知道睡過幾次火車站,或是直接鋪睡袋躺在路邊睡,但也因為這樣,一路上跌跌撞撞發生好多有趣的故事。
 
      旅行前,在台灣我花好多時間在工作,覺得每一分每一秒對我而言都很珍貴,但出去後發現,人生似乎不是只有一種選擇,我遇到好多背包客他們的職業是:旅行。對他們而言,旅行的時間就像是停止一樣,三十歲了,不能繼續長途旅行嗎? 為什麼? 害怕工作升遷機會會失去,不敢繼續長途旅行嗎? 為什麼? 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開始思考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但旅行時的我像個吉普賽人,有時候『不是你想過怎樣的人生,而是怎樣的人生選擇了你』,這些旅人很多在旅行結束後也是回到現實生活,繼續工作、念書、生活,但有一部分的旅人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居無定所、隨風逐流,沒錢了,想辦法賺錢;肚子餓了,想辦法找吃的解決問題,尤其在印度這樣瘋狂的國家時,遇到越多吉普賽性格的背包客。

 

      長途旅行的人很害怕面對現實,旅行當下的我其實也一樣,常常在放空時就會忽然想起,『 人生,真的可以一直這樣旅行下去嗎? 』,每次想到後來就打住了,反正當時也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結束旅行,總覺得還不想那麼早面對這個問題,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家都沒了,還擔心那麼多幹嘛 ! 吉普賽人給人浪漫不羈、愛流浪的觀感不是他們自己願意的,是生活造就他們變得如此浪漫性格的,旅人也是一樣。

 

很慶幸的,一年過去了,我在不斷放空和思考人生之間找到平衡點,現在的我,即使回國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旅行結束的前夕難免有一種恐懼,面對現實生活的恐懼感,但我的心已經懂得如何提醒自己,『不要擔心,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加油,吉普賽人!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旅行、一人、兩人,還是….

       旅行時很常遇到世界各國的背包客,這也是旅行時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不同世界的人,在異國的土地上認識,一起旅行、甚至吃飯睡覺都在一起,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你身邊的同事或是朋友都不見得可以看見私底下的你,下了班、卸了妝,在工作後變成平凡人的私生活,但旅行時卻可以和一個剛認識沒多久的人一起生活、吃飯、過夜,想想不覺得蠻神奇的嗎?
       旅行時找伴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有人為了安全而找伴,例如在印度這種對女背包客負面新聞過多的國家,總希望有幾個信得過的朋友陪同;又例如有人為了省錢而找伴,兩個人可以分擔交通、住宿費、甚至可以一起殺價、一起合購紀念品;而有一些人,習慣找伴旅行不是因為安全、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無法忍受寂寞,尤其是長途旅行,在異鄉的日子,語言不通,可能英文都不一定有用的國家,夜深人靜的夜裡,空蕩蕩的房間內,寂寞的躲在房間用手機、電腦,透過社群網路的連結來撫慰內心的孤單。在狂歡喧鬧的酒吧,點了一杯Mojito,卻發現Mojito一個人比兩個人喝難喝很多,於是旅行開始沒有想像中美好、浪漫,最後若無法調適心情,就是提早結束旅行。
        有時候,一個人旅行的旅行與一起旅行差別很大。兩個人旅行,一半的心在風景、另一半的心在旅伴身上,總是要顧慮和你結伴而行的人心裡的感受,這個景點是否他來過了,又或者他喜歡人文古蹟還是自然風景,他想吃當地菜還是上館子吃,要顧慮、也要尊重與你同行的旅伴。但一個人的旅行,才是真的與風景在旅行,廟宇上的燕巢是你留心的旅伴、古堡內的衛兵是你合照的對象,有時候更自在、更把焦點放在風景上。
        其實旅行沒有制式的規定或條件、有些人喜歡一群人在路上一起聊天打鬧,因為旅行路上最美的風景是人,也有人喜歡享受一個人的單身旅行,無拘無束地享受奔放的旅程,又或者在一群人的狂歡後想要享受一個人的寧靜,無關好壞,最要緊的還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訂一張機票,飛往你心中的國度。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菲律賓 Camotes島 南方消失的地平線

【地理位置】
Camotes 位於宿霧島(Cebu)東邊約64公里
由三個小島 分別是Poro, Pacijan, Ponson 所組成
島上人口約9萬多人 當地的產業主要是農業、漁業以及旅遊業
語言除了菲律賓官方語言 Tagalog 外有當地的語言Bisaya
Camotes曾經被稱為“南方消失的地平線”
但隨著這幾年的外國觀光客變多似乎不再是消失的地平線

關於旅行做功課這件事


我喜歡旅行,但我很怕做功課?

什麼是做功課,說清楚一點,應該叫做攻略,或是說在旅行前準備好各種資料,包含吃、喝、玩甚至各個景點的歷史介紹….等。還記得以前剛旅行時也是深怕一個不小心漏掉旅遊書上介紹的必去景點、或必吃的美食。結果旅行途中常常為了這些必去的地方而浪費好多時間、又或者為了這些必吃的美食而排隊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