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美國夢

我很喜歡美國早期這種"美國夢"的概念。
      對於早期在美國開疆闢土的新移民,包含從歐洲移民過來或是本來就在當地被殖民的美國人,只要透過努力工作、創意、技能而可以改善生活條件甚至帶來一定財富,讓在自由經濟開放化的美國進步飛速,成為世界的霸主,有人說美國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美國境內的各種資源豐富,而是美國人對於夢想的追期而奮鬥下的影響,讓其在各方面領域都獨領全球。
      我想這也是台灣和美國教育很大不同的原因,我們是用考試高分或是得到金錢在鼓勵人,而美國用夢想包裝在裡面,夢想比金錢更值得令人追求,也更令人更有動力。
      我還記得在寮國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泛舟的行程,泛舟結束後各國的背包客相約了一起去吃飯,有歐洲人、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當然還有台灣人,酒後三巡後大家開始聊起自己的夢想,其中一個荷蘭人說他想成為一個心理醫生,他已經年近三十了還沒上大學,原因就是他想要存錢去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學念心理系,另外一個美國人的夢想是想成為五星級飯店的專業管理人,他打算旅行結束後到歐洲或是加拿大的飯店從基層做起,接著中國人的夢想是,想要賺到一筆大錢,然後環遊世界,日本人則說他沒有什麼夢想,他只想要可以一直旅行,當時的我在旁邊不敢說話,因為陷入沉思的我,正在想著我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職棒選手,但不知道從什麼就默默地放棄了,接著夢想似乎就被關在潘朵拉的盒子內,不再被打開,大學、研究所、進入公司賺錢,人生就被定型了,那我的夢想呢?跑去哪了,那種對未來的願景而讓人有奮鬥目標的夢,似乎就這樣不見了,如果不是這次的長途旅行,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更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讓我未來想奮鬥的目標。
      這就是我喜歡美國夢的概念,追求的不是完全的資本金錢主義,應該是一種給人做夢的勇氣,讓夢想成為你追求的人生目標,而不是金錢。
      就像少棒隊的小朋友,追求的是達成夢想的驕傲,而不是獲得勝利的榮耀。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學習快樂

        小時候在學校裡,我們開始學習各式各樣的科目,國文、數學、物理、….等,因為這是考試升學必須要會的技能,得到了高分才有機會進入明星學校,國中、高中、甚至大學我們就在這樣的技能下長大,這似乎是很正常、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傳統教育下教導我們必須要做的事,不斷的學習專業科目、不停的考試擠進一流學校,於是得到高分,得到高分後就是快樂,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快樂學習,學習就是建立在得高分的過程中,但真正的人生過程,你快樂嗎?出社會後沒了考試,沒有了得高分的過程,充其量高學歷可以讓你找到一份待遇薪水都不錯的工作,但如何在這份工作中得到快樂?你學會了嗎?快樂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現象,那麼多統計都告訴我們,有錢不一定會快樂,但如何學習快樂卻是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教我們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小時候過得很快樂,那為什麼長大後卻越來越不快樂了?長大後,愈成熟、知識愈多後,不應該是更快樂嗎?但事實卻是相反,但從小到大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得到快樂,似乎快樂是小時候與生俱來,但隨著時間增長會慢慢消失的技能。約翰藍儂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五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快樂是人生的關鍵。上學以後,他們問我長大後的志願夢想是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沒搞清楚題目,我告訴他們是他們沒搞清楚人生。」,我們學會了生存在這世界上謀生的技能後,卻忘記了人生最清楚的方向。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旅行時的自我世界


旅行時,我習慣不帶太多東西,去東南亞時帶著筆記型電腦,後來發現使用電腦的機會很少,又或者說默默地想隔絕網路的世界,隔絕網路連結回原本世界,所以越來越少使用網路,尤其在印度的時候,根本就覺得網路是打擾旅行的原兇,甚至一直到了中國旅行不得不辦手機聯絡當地朋友,也被LINE或是微信的提示聲搞得很怒,後來索性關掉網路,即使都已經浪費錢辦了上網的服務。
       後來想想為什麼,或許跟當初旅行的初衷有關,當初出發旅行時不是胸懷大志的去壯遊,也不是勇敢大聲地說要環遊世界,我出發時沒有太多人知道,大概只有家人和一兩個朋友知道吧。用逃避的心態逃出了台灣的同時,更不希望別人得知我的行蹤,只有定期和家父報平安(有時候超過一個禮拜沒傳訊息回家還會被抱怨),一直到了幾個月後,才開始在臉書上分享一些照片,低調又藏不住的想讓人知道我到了哪裡。但也僅限於分享照片、有趣的旅行故事。
       我還是一直學不會做旅行功課這件事,對我來說最重要是簽證沒問題,可以順利入境,其他的住的、玩的、吃的,我真的很弱智,又或者說很懶惰,所以千萬不要說讓我帶她去玩,我應該會壓力很大的跑走吧。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比較像在流浪,無腦的走動,走到哪算到哪,最常去的景點就是找一個大街或風景,開始發呆,觀察當地人或是旅客,完全地融入自己的小宇宙裡,這大概就是我排斥網路的原因,因為一瞬間就可以把我從十萬八千里的黑洞妄想中拉回到台北的現實生活。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二九歲的台灣年輕人人生

        二十九歲是什麼年紀,代表著差一歲你就要進入而立之年,中華文化的三十而立代表著,你不在年輕了,該成家立業了,不應該遊手好閒的浪費時間,犧牲寶貴的青春去做無意義的事情,尤其當你說出,你要去打工度假的時候,多少的家長會反彈,台灣的與論會告訴你,你即將變成台勞,輸出廉價的勞工給他國使用,而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的政策也必須在三十歲以下,否則你拿不到打工度假的簽證,所以三十歲真的該好好找份工作,放棄你本想做的人生,只為了走向我們傳統價值觀下所規範的人生道路嗎?
        和鄰近的國家相比,日本、韓國的年輕人在海外的年輕人比例比台灣高上許多,台灣出走旅人都已是年近三十,在工作職場上找不到出口,需要退一步讓自己沉澱,所以選擇到海外壯遊,卻在國內受到與論的壓力,被指責為台勞、廉價勞工,但反觀韓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出走,甚至還補助出國的青年人獎金,相關的實習和制度讓我們看了不禁搖搖頭?台灣真的是個不鼓勵做夢的地方?
       不可否認,超過三十歲的人會越來越膽小,尤其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如果超過了三十歲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至沒有穩定的家庭都會被人認為是人生失敗組,所以二十九歲與其說是最靠近三十歲的年紀,不如說是最容易讓人放棄夢想的年紀,夢想很容易向現實低頭,有多少想出國打工度假的年輕人因為接近三十了不敢出走,又或者想做些自己想做的工作,又礙於年紀關係不敢輕易地轉換跑道,不敢離開原本的舒適圈,但卻又日以繼夜地重複自己沒那麼想做的工作。
        在印度旅行時我遇到一個來自英國的背包客,他年紀約莫四十歲了,從日本飛過來旅行,他在日本的滑雪場工作,因為現在是夏天所以也是他的旅行時間,和他深入聊了一下,原來他還在打工度假,他曾經有過正式的工作,但他發現他永遠沒有辦法去環遊世界完成他的夢想,於是他辭掉了正式的工作,開始在世界各地邊旅行、邊工作,夏天在義大利的餐廳幫忙洗碗,冬天飛到日本滑雪場工作,存夠了錢就去旅行,他已經打工度假了好多年了,他說他喜歡現在這樣的生活,他每天都在完成他的夢想,努力地看這個世界,或許等他有一天累了,他會回到英國找份安定的工作,但不是現在,也不是因為超過了三十歲他需要成家立業。原來夢想,本來就不應該被年紀侷限住,超過了三十歲他一樣在環遊世界,在完成他的夢想,沒有因為中華文化的三十而立而失去他的初衷,但我們呢?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媒體是鼓勵作夢的嗎?如果超過了三十歲後,你告訴大家你要去環遊世界,不是懷疑你中了樂透就是懷疑你腦袋有問題。還不如安定的賺錢比較實際,於是夢想就在年紀或是與論的壓力下慢慢的隱藏起來。
         但為什麼呢?如果這是一個鼓勵出走的國家,像韓國或是歐洲壯遊文化,那我們會不會在壯遊回國後充滿養分,讓夢想在自己的國家發光發熱,如果這是一個鼓勵作夢的國家?會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跳脫生活的舒適圈,鼓起勇氣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呢? 二十九歲是放棄夢想的年紀,還是夢想可以起飛的年紀,你可以做主,千萬不要讓年紀成為你夢想的包袱。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環遊亞洲



旅行是從2012年的冬天開始

我開始了將近一年的 ”亞洲” 長途旅行。
從菲律賓為起點,走過東南亞,再飛到印度,從印度進入尼泊爾後,短暫回台灣待了一下又繼續出發去中國,一直到達中國的最北方北極村後,心中才真正的不捨地告訴自己 

『這次的旅行該結束了』。

 
      如果要說這一年的時間讓我最懷念的國家是哪一個? 我會說,我最懷念的不是某幾個國家,我最懷念的是這段完全放空自己的時光,有時候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就只是靜靜地坐在路邊,享受著一個人旅行的快感,看著路上的陌生臉孔在做些什麼,時而想想自己、時而想想過去、時而想想未來,但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放空,什麼也不想地讓自己沉澱了一年。

 

      我沒有做太多的規劃,一星期的旅行可以慎密規劃,一年的旅行怎麼規劃?我在泰國買了兩本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 一本是聖經版東南亞,另一本是被國外背包客說地圖很多錯誤的印度版,我的手機在旅行到緬甸時掉了,從此之後沒有google map可以用,就翻書看地圖,所以不斷的在迷路與找路間度過(印度LP的地圖真的很多錯誤),到後來索性不看地圖了,就在陌生的國度走來走去,有找到住的地方就住一晚,沒找到住的地方就在心裡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就找的到了,有時候找累了不想找了,火車站和睡袋都是我的好朋友,不知道睡過幾次火車站,或是直接鋪睡袋躺在路邊睡,但也因為這樣,一路上跌跌撞撞發生好多有趣的故事。
 
      旅行前,在台灣我花好多時間在工作,覺得每一分每一秒對我而言都很珍貴,但出去後發現,人生似乎不是只有一種選擇,我遇到好多背包客他們的職業是:旅行。對他們而言,旅行的時間就像是停止一樣,三十歲了,不能繼續長途旅行嗎? 為什麼? 害怕工作升遷機會會失去,不敢繼續長途旅行嗎? 為什麼? 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開始思考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但旅行時的我像個吉普賽人,有時候『不是你想過怎樣的人生,而是怎樣的人生選擇了你』,這些旅人很多在旅行結束後也是回到現實生活,繼續工作、念書、生活,但有一部分的旅人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居無定所、隨風逐流,沒錢了,想辦法賺錢;肚子餓了,想辦法找吃的解決問題,尤其在印度這樣瘋狂的國家時,遇到越多吉普賽性格的背包客。

 

      長途旅行的人很害怕面對現實,旅行當下的我其實也一樣,常常在放空時就會忽然想起,『 人生,真的可以一直這樣旅行下去嗎? 』,每次想到後來就打住了,反正當時也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結束旅行,總覺得還不想那麼早面對這個問題,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家都沒了,還擔心那麼多幹嘛 ! 吉普賽人給人浪漫不羈、愛流浪的觀感不是他們自己願意的,是生活造就他們變得如此浪漫性格的,旅人也是一樣。

 

很慶幸的,一年過去了,我在不斷放空和思考人生之間找到平衡點,現在的我,即使回國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旅行結束的前夕難免有一種恐懼,面對現實生活的恐懼感,但我的心已經懂得如何提醒自己,『不要擔心,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加油,吉普賽人!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




旅行、一人、兩人,還是….

       旅行時很常遇到世界各國的背包客,這也是旅行時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不同世界的人,在異國的土地上認識,一起旅行、甚至吃飯睡覺都在一起,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你身邊的同事或是朋友都不見得可以看見私底下的你,下了班、卸了妝,在工作後變成平凡人的私生活,但旅行時卻可以和一個剛認識沒多久的人一起生活、吃飯、過夜,想想不覺得蠻神奇的嗎?
       旅行時找伴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有人為了安全而找伴,例如在印度這種對女背包客負面新聞過多的國家,總希望有幾個信得過的朋友陪同;又例如有人為了省錢而找伴,兩個人可以分擔交通、住宿費、甚至可以一起殺價、一起合購紀念品;而有一些人,習慣找伴旅行不是因為安全、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無法忍受寂寞,尤其是長途旅行,在異鄉的日子,語言不通,可能英文都不一定有用的國家,夜深人靜的夜裡,空蕩蕩的房間內,寂寞的躲在房間用手機、電腦,透過社群網路的連結來撫慰內心的孤單。在狂歡喧鬧的酒吧,點了一杯Mojito,卻發現Mojito一個人比兩個人喝難喝很多,於是旅行開始沒有想像中美好、浪漫,最後若無法調適心情,就是提早結束旅行。
        有時候,一個人旅行的旅行與一起旅行差別很大。兩個人旅行,一半的心在風景、另一半的心在旅伴身上,總是要顧慮和你結伴而行的人心裡的感受,這個景點是否他來過了,又或者他喜歡人文古蹟還是自然風景,他想吃當地菜還是上館子吃,要顧慮、也要尊重與你同行的旅伴。但一個人的旅行,才是真的與風景在旅行,廟宇上的燕巢是你留心的旅伴、古堡內的衛兵是你合照的對象,有時候更自在、更把焦點放在風景上。
        其實旅行沒有制式的規定或條件、有些人喜歡一群人在路上一起聊天打鬧,因為旅行路上最美的風景是人,也有人喜歡享受一個人的單身旅行,無拘無束地享受奔放的旅程,又或者在一群人的狂歡後想要享受一個人的寧靜,無關好壞,最要緊的還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訂一張機票,飛往你心中的國度。
-------------------
如果你想到更多小馬的旅行故事,可以持續FOLLOW 我的臉書或是訂閱我的部落格歐~